首页 首页 专题专栏 陕西省档案法治宣传教育优秀作品展播 正文

故纸长存温,热爱抵岁月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25-09-03 15:09 来源:法治陕西网 浏览数:

一、初叩兰台门

第一次踏入学校档案馆,是十年前的夏天,声声蝉鸣回响在梧桐大道,似乎在欢迎着每一位来访的人。每每回想起那个初入职场、青涩懵懂的夏日午后,我的心底依然会泛起层层涟漪。推开厚重的库房门扉,看着一排排整齐有序的档案,前辈同事的声音低沉而清晰,他告诉我,每一份档案都是时光的切片,每一页纸张都藏着鲜活的故事。它们只是沉睡着,等待被理解的目光唤醒。

坦白说,档案学在众多学科门类中,确实显得颇为“小众”。从我在大学时代满怀好奇地选择这个专业,到如今在馆库与案牍间徜徉,已经过去整整十五个春秋,这段旅程算得上漫长。然而,每当与人初次相识,说出“我是学档案的”时,对方脸上浮现的惊讶表情,以及那句几乎成为固定反应的“啊?还有这个专业”、“档案还需要专门学啊”,依旧如影随形。其实,在真正接触那些严谨的档案理论之前,我对这个专业、这个行业,同样知之甚少,甚至也曾带着相似的困惑。十五载光阴的沉淀,这个职业在我心中已成为厚重如山的责任与难以言喻的荣光。

当我的指尖轻轻拂过那些因年代久远而泛黄、边缘微卷的文件纸张,在这无声的触碰间,我似乎能听到档案们轻柔而坚定的低语。它们正在向我、向每一个愿意倾听的人,轻声诉说着属于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新故事。这故事里,承载着无数如我前辈、如我同事般的“兰台人”,在平凡的岗位上坚守初心使命、忠诚履职的身影。这份坚守并非轰轰烈烈的壮举,而是对档案故事的无声注脚,由一次次细致编目、严谨著录、精心修复、耐心调阅默默书写。

诚然,档案工作离不开繁琐与辛劳。它需要极致的耐心去整理浩如烟海的卷帙,需要谨慎地对待每一份承载历史的凭证,需要甘坐冷板凳的定力去完成那些看似重复的基础工作。然而,看似枯燥的坚守却孕育出无与伦比的满足感。学院编撰院史、为杰出学者撰写传记时,那些尘封的教案、手稿、获奖证书和评价材料,便是还原历史、塑造丰满形象最珍贵的源泉;详实的工作履历和成果证明,为老师们职称晋升提供最有力的背书;参加工作和调动单位的原始材料,是退休教师办理养老社保需要核查工龄和待遇时最权威的依据;参与的科研项目与社会实践记录,为学生参与国际交流项目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明……看到有人因找到所需档案而露出的释然或欣喜的笑容,那份油然而生的成就感与自豪感,便足以化作我们继续前行的力量。

二、指尖藏山海

当你真正读懂档案,理解它背后的故事与价值,它便是带着体温的历史,是穿越时空的对话者。翻阅学校早期的设备仪器档案,会发现采购的大型仪器设备数量寥寥,且多依赖进口,技术参数也相对有限。我甚至曾见过一些档案里夹着特殊的批注,某些尖端设备,国外厂商明确限制对华销售,或是附加了极其严苛的使用条件。而如今,运-20、歼-20、“东风二号”等等大国重器的研制,都有西北工业大学的身影。综合国力的强大给予我们最大的底气,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直观地体现在档案里的采购清单上,不仅国产高端仪器设备占比大幅提高,自主研发的科研仪器也频频出现。从立项申请、研发过程中的实验记录,到最终通过专家验收的报告,每一份文件都详细记录着科研人员攻坚克难的艰辛历程。从无到有、从有到强,这些档案让我深受触动。我们档案工作者,何止是历史的被动记录者?我们分明是伟大时代变革最直接、最真切的见证者与守护者!我们赋予这些冰冷的纸张秩序和生命,不正是为了让这些最原始、最真实的凭证得以传承,让后世能够触摸到学校乃至国家在科技强国的路上,所留下的每一个坚实的足印吗?

档案工作者守护的,远不止档案本身,更是档案背后那一个个鲜活的人生,一段段动人的故事。轻轻撕开干部人事档案的封条,青春在履历表里发芽,理想在鉴定书上抽穗,奋斗在考核表间结茧,荣光在奖励页上结晶。他们是档案中的人,而档案,因他们有了生命的温度。我有幸“认识”了许许多多扎根于教育一线、默默无闻却又光芒四射的灵魂,他们培育出了杨伟、唐长红、赵春玲、王海峰等等杰出的总师校友。在档案的细节处,展现出他们对“公诚勇毅”校训一以贯之的坚持,于我而言,是一次次深刻的精神洗礼。泛黄的备课笔记,纸张边缘已微微磨损,上面的字迹始终工整如初。出席世界各地顶尖学府和学术机构的国际会议材料,静静地躺在档案袋里,无声地见证着他们追求学术前沿的脚步。一页页先进工作者事迹材料和沉甸甸的科研成果获奖证书,让我真切地触摸到了“立德树人”这四个字的分量,是他们以学生为根、以育人为本,用一生的心血去践行、去诠释的崇高信念。

华航西迁以来,西工大作为“总师摇篮”,用我们特有的“总师育人文化”为祖国航空、航天、航海等领域滋养了大批胸怀国之大者、厚植家国情怀、本领能力过硬的“总师型”人才。学生档案正如一本本青春纪念册,记录着学子的成长轨迹与奋斗诗篇。春去秋来,我们迎来一批批崭新的档案,又将承载着希望的档案寄往祖国的四面八方,每一份档案的流转,都是一个梦想的启航。成绩单上稳步上升的曲线,是学生用无数个早起诵读的清晨和挑灯夜战的夜晚,一点一滴拼出来的进步轨迹;各类学科竞赛的参赛证明和获奖证书、社会实践的鉴定评语,都见证着他们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积极拥抱广阔天地的努力;一沓沓志愿服务证书,是他们活跃在社区、支教地、大型赛会的证明;各种级别的“优秀志愿者”、“社会实践先进个人”的奖状,诠释了他们用行动去践行社会责任。这些充满青春气息的学生档案,早已超越了学籍管理的范畴,它们是个体生命生长的独家纪录片,是青春汗水与智慧结晶的具象化。它们不仅记录了一个个独特的“我”如何从稚嫩走向成熟,更汇聚成一幅新时代青年群体拼搏奋进、勇敢追梦的时代画卷。

三、俯身映长河

新时代的科技浪潮奔涌不息,人工智能(AI)的迅猛发展,进一步驱动着信息技术的革新。推动档案的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时代赋予我们的紧迫课题。我们积极投身于这场变革,为档案工作注入新活力,服务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从纸质档案的数字化扫描、图像处理、OCR识别,到元数据标准的制定、数据库的建设、在线检索平台的开发与维护,从档案实体到档案数据,我们不断学习新技术、应用新方法,致力于让档案在数字世界“活”起来,让档案利用突破时空限制,更加便捷高效,努力实现档案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

档案,是沉默的,却又是最雄辩的讲述者。它们记录着已然逝去的时光,又以其独特的方式,指向充满无限可能与勃勃生机的明天。档案工作,正是这样一份充满诗意与哲思的事业,它让无数个平凡的、易逝的瞬间,被郑重地拾起、保存、赋予意义,从而获得了超越时间本身的重量。这份于静默中连接古今、于平凡中守护永恒的工作,难道不是一种独特的、深邃的浪漫吗?

时间有尽时,而热爱可抵岁月漫长。我想,下一个十五年,作为兰台人,我依然愿意在这里,做一个守护者与倾听者,让历史的声音,通过我们的手,传得更远,更清晰,直到永远。
【打印】 【关闭】

陕西司法公众号

法治三秦新浪微博

版权所有:中共陕西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员会办公室

办公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建工路50号        邮       编:710043

电       话:029-87293279

备  案  号:陕ICP备070003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