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来不曾想到,档案,这个对多数人而言并不具有特殊意义的词汇或工作,会悄然在我心中镌刻下难以磨灭的印记。以至于当此刻提起笔书写我与它的故事之时,思绪万千。
缘起:象牙塔初相见
高考落幕,我选择了四川大学“档案学”这一鲜为人知的专业,从此与之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大学的殿堂里,我初识档案的浩瀚世界。从档案学概论、档案事业史等基础课程开始,接触并深入了解了档案学的奥秘。逐渐认识到,档案不仅仅是文书、人事档案那么简单,它的种类繁多,涵盖着历史的记忆与文化的积淀,蕴含着无数等待被挖掘和利用的价值。专业课程引领我深入学习科技档案管理、档案文献编纂、档案文献保护等领域的知识,深刻体会到档案对于了解过去、把握现在、预见未来的重要意义。每一次校外实践,都让我更加贴近档案工作的实际,从机关单位、高校、企业的档案室中,我亲身体会到了档案工作者们的默默奉献与坚韧。这份对档案的热爱与执着,也在我心中悄然生根发芽,为我的兰台之路奠定了坚实基础。
缘牵:地质人初体验
毕业之际,我怀揣梦想,加入了陕西省地质调查院,投身于档案管理的广阔天地。在这里,我见证了文件的流转与档案的蜕变,从收集、鉴定到分类、编号、装订、装盒,每一步都凝聚着我的心血与汗水。随着单位的发展,院档案馆应运而生,我有幸参与了它的筹建,从方案起草到库房设计,从制度制定到物品采购,每一件都记录着我的成长与付出。看着库房由原来的一间小办公室变为了2个大厅,文书、地质、实物、会计等多门类档案逐渐填满一排排五节柜,常态化清点、登记、核查、校对、编号、排架,查阅、利用、统计,库房清扫、除尘及虫霉、安全检查、记录温湿度……我的心也似乎被一点点填满。
还记得第一次着手编写全院《全宗卷》《机构简介》《大事记》时,需要从建院以来甚至更久之前的档案材料中逐条梳理有效信息。当我翻开一件件尘封的档案,一个个鲜活的人名,一次次抢险救灾事迹,一项项科研荣誉跃然纸上,薄薄的公文纸上呈现的尽是沉甸甸的付出与辛勤劳动的果实。还记得第一次参与项目工作,任务是完成院文书档案的数字化工作。于是紧锣密鼓开始添置平板扫描仪、书刊扫描仪、保密柜、照相机、多功能打印机、涉密三合一等设施设备,购置档案管理专用软件等,接着便是一件件扫描、编目、挂接系统……项目的顺利完工也意味着我院在档案信息化迈上了新的台阶。还记得第一次接收整理地质档案,才知道一个地质项目的原始资料、成果资料竟能装满十几个5公分厚的档案盒,我被字迹工整的野外记录本、精心手绘的地质图、厚重的成果报告深深震撼。地质人的艰苦奋斗、实干创新第一次在我的脑海里开始具象化。也深刻体会到这些档案不仅是单位发展的见证,更是地质工作者的智慧结晶,是他们用脚步丈量山河、用青春书写传奇的永恒记忆。
一桩桩一件件,仍历历在目。档案工作,看似简单易学,实则琐碎繁杂,看似无足轻重,实则关系要害。
缘转:光影间藕丝连
时光荏苒,单位转型发展的浪潮将我推向了新的岗位——新闻宣传工作。拍照、写通讯稿、制作各类宣传产品等替代了曾与档案相守的日常。虽然与档案渐行渐远,但我始终割舍不下那份深厚的情感。我努力学习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意见》《机关档案管理规定》《地质资料管理条例》等档案政策法规与业务知识,每年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努力保持与档案的紧密联系。
然而,就在我一次次认真挑选保存自己拍摄的照片时,在精心制作院各类宣传片、微视频时,在汇编专题资料、建设媒资数据库时,在看到由我创新编撰的单位十周年发展大事记画册印发时,我惊喜地发现,其实我的工作仍然与档案密不可分。我带着档案人特有的严谨与热忱,用镜头定格了地质人的英姿,用文字镌刻下属于单位的荣光。
这一刻,我深刻明白了“人人都是档案员”的含义,我的兰台情缘也在光影交错间焕发新生。曾经,我能从档案里挖掘新闻故事,而今,我知道,我的一张张照片、一份份文稿终将化为档案的一部分,成为我们共同的历史记忆。
缘再续:兰台心谱新篇
如今,档案正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影像、实物、文字、社交媒体等多样化的档案资料得以永久保存。档案不再仅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承载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我庆幸自己能够亲历这一变革,见证档案从数字化、信息化向智能化、知识化的跨越。通过大数据、航拍、动图、H5、小程序等新媒体手段,我们不断创新传播形式,丰富档案服务产品,让“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让档案的价值得以更加凸显。地质科技成果不再束之高阁,“李四光精神”“三光荣”“四特别”等优秀地质文化被广为传颂,我为此感到无比骄傲与自豪。
“一朝兰台人,一生兰台情。”这份情怀将永远伴随着我,无论身处何方,我都将初心如磐,奋楫向前,为档案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因为我知道,档案不仅是我的职业选择,更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是我永恒的“缘”。陕西司法公众号
法治三秦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