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名普通的档案干部,王云呈,一位曾在陕西省、咸阳市多个部门工作、离休多年的老干部,两个原本陌生的人,却因档案捐赠成了忘年交。
文字里初识
2019年9月,因组织需要,我来到渭城区档案馆工作,一个重要的任务是讲解馆内红色教育基地。展墙和展台里,散发着岁月厚重、沧桑气息、有着80多张照片的《咸阳县五十、七十年代影像集》、1956至1958年的《咸阳县报》、《整风快报》、书籍、杂志等档案实物,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领导和同事们告诉我,这些档案的捐赠者叫王云呈,原渭城人,四年前捐来了个人一生的大量收藏。
细读老人认真标注的文字,详看老人获得的一枚枚奖章复印件及手写文稿,想要了解老人的愿望愈发强烈。
为了做好讲解工作、宣传档案捐赠的重要性和价值,2020年国际档案日来临之际,我用电话、微信联络上了王老先生。已不能很好控制手、笔的他,用颤巍巍的笔迹,专门为我写了一份关于自己、关于捐赠情况的文字材料,并让长子拍成照片发给我。我被老人的精神所打动,带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将图片文字整理成诵读稿,特别录入了他自编和一生都在践行的两首格言:
(一)
淡泊明志,清白立身。
净化理念,铁心为民。
自尊自强,主义是真。
振奋中华,扬我国魂。
(二)
一时胜负在于力,千古胜负在于理。
马列主义千古理,共产主义理想真。
高峰没有端直路,胜利最终属人民。
首次登门拜访
疫情阻隔了人们前行的脚步,却阻隔不断我心中对某些人、某些事的牵念与热情。2023年,国家档案局发起主题征文,我立刻确定了文章的内容——将王老先生的事迹写出来,于是,就有了第一次登门拜访。
初夏周末的一天,我与家人来到王老家中。83岁的他虽腿脚不便,听力也稍弱些,但精神矍铄,说起话来思路清晰、底气十足。老人显然早有准备,先从一个密封严实的塑料袋内,极为隆重、极其小心地拿出又整理的一样样发黄的、有年代感的物品——封面贴有“此书为绝版(珍藏)”、老人剪贴的一本李敷仁主编的《老百姓报》社论集、个人的《中苏友好证》《<咸阳县报>副主编证》和《咸阳市抗震救灾工作证》,为我们一件件细讲来历,之后,托付我把这些资料替他交给单位。我惊叹于这些资料的珍贵,对他说:“这是要重新给您颁证的。”老人笑说:“不用不用,放到我之前捐赠的资料里就行。”
莫大的信任使我感动。当我问起最初的捐赠缘由时,王老先生笑说:“我听说咱们馆是新成立的,应该没有老档案,我就千方百计地联系到咱们区上的一位同志,主动要求捐赠的。”
我问起老先生为何花毕生心血作了如此详尽的收集、整理时,老人依旧平静地笑说:“我是为党工作的,我就应该把为党、为人民工作的每一天、全过程都详细地记录和保存下来。”老人说自己有每天记日记的习惯,退休后仍每天坚持写写画画,直到近一两年身体不允许,才搁置了文笔、画笔,但无不遗憾地说:“三天不写、不画,手生啊!”
环顾老人家里翻新过的自秦代留下的老窑洞,清雅洁净的大厅墙面上,挂满了他的书法及山水绘画作品。我想,祖国的山川河流他未必都走过,但他用画笔尽力记录了已观山水的美,传递了其精神、气韵与风骨;祖国的历史、党领导人民奋斗的历程他未必都经历过,但他从没有忘记自己的职责和使命,用尽一切力量尽力去呈现……
听说捐赠的一部分档案陈列在新馆内,老人无比高兴,说一直计划着要去看看,托我回去联络此事。
邀请老人来馆
金秋九月,凉风习习,三个月后的档案法颁布纪念日,我们邀请老人及家人来馆。老人一起带来的还有他另外找到的几样档案资料,他总是习惯性地把捐赠事宜放在第一位。老人见到我,依然如见到老友般的喜悦。在馆领导的引导下,老人一一参观,当看到自己捐赠的物品时,他静驻许久,激动且动情地为我们讲述物品的由来及背后的故事。
馆里为老人举办了荣誉证书颁发仪式,和老人一家面对面开展交流座谈。老人讲述了他传奇、奋斗的一生。他对党的忠诚、对党的事业的热爱深深地感染着现场的每一个人。座谈会最后,老人说:“我只是捐了很少的一部分东西,做了自己应该做的、力所能及的事,但咱们历届领导对我很重视,不仅给我奖励,还邀请我来馆看看,我非常感谢!你们的档案工作做得很好,也代我向上届领导问好……”
握手送走老人的那一刻,我觉得他的内心是无比幸福的——他一生最好的年华就展现在这些被很好保存和展陈的档案里;一生倾注心血保存下来的资料,能继续替他为党、为国家、为人民服务,他的内心是无比充实且无憾的……
帮助老人完成了心愿,我也异常开心,微笑着与他们挥手告别。
第二次登门拜访
时光如梭,一种未完成的使命似乎一直都在催促、驱使着我,使我不敢松懈、怠慢。为进一步挖掘馆藏资源、了解《咸阳县报》的办报情况,去年五月末的一天,我第二次登门拜访了老人。
老人身体依然硬朗,手似乎更颤了些,但还是那样如见到亲人般、满面笑容地和我握手。老人在其小儿子的辅助下,继续声如洪钟,不紧不慢地为我讲述:
“《咸阳县报》是当时咸阳县委的机关报,1956年1月1日创刊,到1958年共办了344期,这套报纸现在恐怕再也找不到第二份了。我是副主编,也是主要执行编辑。县委领导重视、县委宣传部门重点抓、省报经常来人指导,报纸就办起来了。一个县能办报,这在当时是很少见的。”
当我问到报纸的主要特色时,老人说:“报纸主要面向农村、关注农民,内容涉及党的政策、农业生产生活、英模人物、典型事例、文化艺术等方方面面;我们力争用群众能接受的语言、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办成群众参与、群众喜爱、群众满意的报纸。”
我问:“办报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老人说:“起初只能用上级给的照片到专门的地方、找专门人制版,费用大且麻烦。后来我们在省委组织的一次学习全国办报经验活动中,下功夫把南方一家报社程序非常复杂、要求非常高的硫酸腐蚀技术学会了,从此,自己制版,方便了很多。”
“咱的报纸办得这么好,有什么经验吗?”我问。老人笑说:“全省召开文化艺术界表彰会,我在会上介绍过经验,总结起来主要是:依靠党委、抓住中心、面向农民、照顾全面、紧跟党的政策……”
当我问起老人有什么人生经验要分享时,老人嘿嘿一笑,说:“‘不负此生’是我写给我的墓志铭”,并解释:“我一生听党话、跟党走,认认真真完成了党和国家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感觉很值。愿赤条条来,赤条条走。”
“我现在唯一的希望就是写了几十年的日记等其他资料也能被保存下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价值。”老人握着我的手,无比恳切地说。随后,他的小儿子告诉我,家族中曾出现一次比较大的动荡,那些日记等资料是全家人冒着极大危险才保存下来的。
离开老人家,我很感慨——
历史,就在收集、保护者倾心付出甚至用生命换来的一件件珍贵档案里。
档案,离不开保存者对党和国家事业的赤诚忠心及努力付出,更离不开每一位档案工作者对档案捐赠者的尊重与爱护、对他们所保存档案的珍视与守护……
顿时我觉得自己身上的责任更重了。
后 记
一两个月后,老人又主动要求捐赠,静等我们的到来。亲眼看着他自1947年始跨越了半个多世纪的几十本日记和一些书籍、资料、画作被我们搬上车的那一刻,老人好似完成了平生最大的心愿——将一生的收集毫无保留地捐献给国家。
之后,在我讲解展陈档案时,在我开展馆藏档案研究时,甚至在我参观古渡遗址博物馆看到老先生的《咸阳古渡》水墨画时,我感到王老先生的身影一直都伴我左右,他激励我该如何成为一名更好的、更合格的国家干部,指引我该做一名怎么样的档案工作者……陕西司法公众号
法治三秦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