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是历史忠实的见证者,也是现实无声的守护者。在档案馆寂静的库房里,每一份档案都似凝固的时光琥珀——泛黄纸张承载岁月重量,清晰墨迹存封着未被流年稀释的滚烫故事。当我们轻拂去历史尘埃,这些沉默的档案正以最本真的姿态向世人诉说英雄的荣光、百姓的期待以及时代的澎湃回响,为续写文明长卷铺展厚重底色。
方寸之间见历史:烈士英魂的当代回响
“小姑娘,你好!我想查阅我父亲的相关信息,他是一名烈士。”2023年10月,查档接待大厅的门刚打开,市民李先生便神色匆匆地走进来,话语中满是焦灼。按照国家政策,烈士遗属可申领优待证,但因岁月流转、多次迁居,他不慎遗失了与父亲的关系证明材料,办证申请始终卡壳。而在市民政局一份泛黄的烈士安葬登记表上,亲属关系与子女姓名赫然在册——这份静默的档案,成为跨越时空、连接他与父亲的关键纽带。
在多年的查档接待工作中,类似李先生的故事时有发生。为让烈士英名永垂不朽,慰藉生者绵长思念,西安市档案馆主动与市烈士陵园联动,为园内20余名烈士逐一完善生平资料。收集信息的过程繁琐艰辛,却满载着对英雄的敬意:泛黄的手稿、褪色的字迹、残缺的证明……当一张张记载着姓名、出生年月、入党时间与革命事迹的烈士卡片最终成型,库房管理员湿润的眼眶里,倒映着历史与现实的深情对望。这些卡片恰似穿越烽火岁月的家书,既承载着滚烫的历史温度,更折射出档案守护英魂的磅礴力量。
档案,曾是凝固的历史标本,却在时代浪潮中悄然“重生”。在数字化技术的赋能下,越来越多馆藏红色档案突破实体限制,化身承载红色记忆的“数字密码本”。西安市档案馆以档案为笔,深耕红色资源:编辑出版《西安抗战备忘》《蒋自明与莲湖食堂、百乐饭店档案辑录》等著作,用文字镌刻城市红色印记;举办“西安抗战纪实”“追光·筑梦——中国共产党西安历史及建设成就档案文献图片展”,以影像重现往昔峥嵘;在《西安档案网》开辟“党旗映古城”专栏,借网络传播红色故事。此外,还广泛征集回忆录、锦旗、纪念章等多元实物档案,收录121份亲历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抗日战争老兵的口述史料,让历史亲历者的声音穿透岁月,重现当年热血与赤诚。这些鲜活的档案不再沉睡于库房,而是化作连接过去与当下的精神桥梁,让革命先辈的精神火炬,在当代社会焕发新的光芒。
从李先生凭借档案寻回与父亲的血亲,到无数市民通过红色档案触摸历史温度、汲取奋进力量,档案正以润物无声的方式重塑我们的精神世界。它让烈士英魂在新时代激荡回响,推动革命精神代代相传;它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让普通人得以走进英雄故事,赓续红色血脉。对西安市档案馆的兰台人而言,他们守护的不仅是文字、照片与影像,更是以档案为舟,载着民族精神的脊梁与信仰的火炬,驶向每一颗渴望追寻初心的心灵。在历史长河奔涌向前的时代征程中,档案的价值将在传承与铭记中,绽放永不熄灭的璀璨光芒。
云键轻点解民忧:数字时代的民生答卷
在“互联网+”时代浪潮中,档案馆正经历着一场静水深流的变革。它早已褪去传统认知中“历史藏馆”的缄默外衣,以创新服务模式书写着有温度的民生故事。
2024年9月6日,全国档案利用服务平台弹出一条来自黑龙江高先生的紧急查档申请。曾就职于陕西黄河集团786厂,从事高频热处理工作的高先生,在办理提前退休手续时,因缺失关键证明材料而陷入困境。两千多公里的地理阻隔,并未成为查档的阻碍。西安市数字档案馆系统迅速响应,工作人员依托系统在市劳动局全宗中,精准检索到电子工业部《关于国营七八六厂提前退休工种的批复》电子文件,并依规寄出。收到材料后,高先生难掩激动,特意致电感谢:“真没想到,上传身份证、填填信息,这么简单方便就解决了我的大难题!”这由衷的赞叹,不仅是对档案服务效率的认可,更折射出数字技术赋能下档案工作的民生价值——曾经棘手的“异地查档难”,如今化作了“指尖轻点”的便捷服务。
高先生的经历,不过是数字档案服务民生的一个缩影。西安市档案馆深入践行“四个好”“两个服务”要求,在传统电话查档基础上,积极拓展服务边界。将全市13个区县档案馆接入全国档案利用服务平台,累计高效办结异地查档事项350余件;推动部分区县档案馆实现互通互联、跨馆协同办理;同时,与83个外省、市、区级档案馆签订民生档案异地跨馆利用协议。这一系列举措,让档案利用者彻底告别“跑腿时代”,从“最多跑一次”升级为“一次不用跑”。地域的壁垒被打破,便民的桥梁高高架起,档案服务真正走进了群众的心坎里。如今,在馆内自助查询机前,利用者只需轻轻一刷身份证完成登记,海量馆藏开放档案资源即刻触手可及,为大学生撰写论文、科研机构开展学术研究等提供了坚实的资源支撑。
每一次便捷服务的背后,都是长期深耕数字化建设的成果积淀。近年来,西安市档案馆始终以群众利用需求为导向,全力推进数字档案馆建设,持续筑牢档案资源体系根基。建成了涵盖文书、照片、音像等多类型的档案数据库,打造了包含400余万条信息的民生专题库,将庞大的“数据湖”转化为充满人文关怀的“服务源”。依托“互联网+”与数字化深度融合的优势,西安市档案馆不断书写“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的民生新篇章,让沉睡的历史档案资源重焕生机。这些承载着岁月记忆的档案,正化作纾解民忧、连接民心的时代纽带,每一次“云键轻点”,都成为叩响民生幸福的有力音符,共同谱写着数字时代档案服务的温暖答卷。
卷启尘封话新章:劳模精神的时代传承
2024年3月,料峭春寒中,查档接待大厅的三名工作人员,收到了一份沉甸甸又暖意融融的礼物——新出版的《陕西画报》人物专刊。封面上,“巾帼英雄”四个红色大字灼灼生辉,深情凝望着新中国第一代科技脊梁——徐永基。
这位杰出的科技工作者,曾以开创性的“薄壳结构设计”填补国内建筑空白,参与人民大会堂的穹顶设计,1959年出席全国群英会,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1960年,《陕西画报》曾记录她的风采;如今,陕西省委宣传部编印专刊,为更立体地再现这位时代楷模,她的家人怀揣着敬仰与思念,专程到档案馆探寻。
工作人员瞬间被徐永基的事迹所震撼。在市总工会、市妇联、市科协等全宗中,她们凭借专业与热忱展开精准“打捞”:1960年市级标兵登记表、全国先进工作者登记表,1979年“三八红旗手”表彰光荣册,1992年“陕西科技精英”称号的授予文件……一份份泛黄却字字千钧的档案,清晰勾勒出徐永基奋斗不息、荣光闪耀的一生。当她的家人李先生目睹这些镌刻着母亲生命印记的珍贵史料时,激动得声音微颤:“我母亲在生命最后,仍然在辛勤工作”。这句朴素的话语,诠释的就是用生命铸就的、永不褪色的劳模精神!
这份穿越六十余载时空、依然震撼人心的精神之光,得以如此鲜活地照亮后人,其背后,是另一束同样坚韧而温暖的光芒在默默支撑——那便是兰台精神。她们虽不曾站在聚光灯下,却甘做历史的“守灯人”,以极致的耐心与专业,拂去时光的尘埃,赋予沉睡的档案以新生。正是兰台人日复一日的坚守与发掘,一代代英模才得以从故纸堆中跃然而出,重获讲述与感召的力量。
这一刻,档案库房不仅是存放历史的仓库,它成为两种伟大精神交汇的圣殿:一边是徐永基代表的,在专业领域呕心沥血、为国家建设鞠躬尽瘁的劳模精神;另一边,则是兰台人以敬畏之心守护历史、以专业之力传递价值的兰台精神。劳模精神因兰台精神的守护而得以永恒,兰台精神则因传承和激活劳模精神而彰显其不朽价值。档案,这看似静默的载体,在兰台人的手中,化作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让前辈的信仰之火、奋斗之光,跨越时空阻隔,持续地照亮当下,启迪未来,汇聚成民族脊梁中生生不息的精神火炬。陕西司法公众号
法治三秦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