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首页 专题专栏 陕西省档案法治宣传教育优秀作品展播 正文

墨痕载岁月峥嵘 案卷铸警魂铿锵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25-09-03 15:09 来源:法治陕西网 浏览数:

在浩瀚无垠的历史星河中,公安档案宛如镌刻忠诚的青铜铭文,在岁月流转间熠熠生辉;又如筑牢平安的坚固磐石,在时代的惊涛骇浪里岿然不动,默默守护着城市的万家灯火。每年6月9日国际档案日,不仅是档案工作者的专属节日,更是全社会感悟档案法治力量、深化公安档案治理的重要契机。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条例》为行动指南,公安档案工作正沿着法治化、规范化的道路,书写着服务公安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壮丽篇章。

一、墨痕凝岁月,案卷藏忠魂:见证公安奋斗征程

公安档案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每一页泛黄的卷宗,都镌刻着人民警察守护平安的坚定足迹。那些略显陈旧的笔录纸,承载着老刑警们徒步摸排的艰辛;褪色的现场照片,定格着抓捕罪犯时惊心动魄的瞬间。这些静默的档案,如同时光的密语者,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娓娓道来。

2025年5月,凤翔分局在梳理命案积案线索中,发现了“1993.12.22”案件的重要线索。面对这起跨越32年时光长河、线索几乎消失殆尽的积案,刑侦民警们怀着“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一头扎进档案室。在堆积如山的案卷中,他们化身“历史侦探”,以敏锐的洞察力和顽强的毅力抽丝剥茧。历经一个月艰苦卓绝的攻坚,从库房中调取1993年案发至今的78份原始档案,其中包括15份现场勘查笔录、26份证人询问材料、37份物证检验报告等。每一页纸、每一个字迹,都成为寻踪真相的关键线索。从纸张脆化、字迹模糊的原始报案记录,到泛黄且布满折痕的证人询问笔录,民警们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终于,在一份1993年的现场勘查草图上,一个若隐若现的模糊鞋印标注,经过与现代先进技术的反复比对,最终成为锁定犯罪嫌疑人的“铁证”,成功侦破了这起尘封32年的命案积案。这起案件的告破,是公安档案助力破案的生动例证,更是对“档案是无言英雄”的有力诠释。

这些档案不仅承载着公安干警冲锋在前的英勇瞬间,更沉淀着“对党忠诚、服务人民”的政治本色。从计划经济时代打击投机倒把的案卷,到新时代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卷宗;从打击刑事犯罪的铁证记录,到维护社会稳定的珍贵资料,公安档案以客观真实的笔触,见证着公安机关在党的领导下,为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作出的卓越贡献。那些跨越数十年的信访档案,更成为化解矛盾纠纷、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历史镜鉴,让群众路线在档案的字里行间得以薪火相传,历久弥新。

二、法治筑根基,规范强管理:夯实档案治理体系

法治是公安档案工作的生命线,是确保档案工作有序开展的坚实基石。以《档案法》及其实施条例为遵循,公安机关将法治理念贯穿档案工作全过程,着力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档案治理体系。

通过建立“党委领导、部门协同、全员参与”的工作机制,将档案法治教育纳入全警政治轮训的重要内容,定期组织“学档案法、守安全线”专题活动。从新警入职培训到资深民警的专业提升,从档案管理人员的专项学习到全体公安干警的普及教育,推动法治思维如同春风化雨般深度融入档案管理的每一个环节。

在实践中,严格执行档案收集归档、保管利用、鉴定销毁等全流程规范。运用区块链技术实现档案全生命周期溯源管理,让每一份档案都有迹可循、安全可靠,如同为档案建立了专属的“数字身份证”。同时,依托智能库房系统,为档案提供全方位、立体化的安全防护,从温湿度智能调控到防火防盗的精准监测,从防光防磁的特殊保护到智能存取的高效管理,为档案营造了一个安全舒适的“数字家园”。针对执法记录仪视频、电子证据等新型档案载体,依据《档案法》实施条例的创新条款,制定专门管理细则,切实将法律规定转化为守护公安记忆的坚实屏障,确保每一份珍贵档案都能得到妥善保存,为公安事业的发展筑牢法治根基。

三、数据焕活力,服务显担当:赋能公安实战应用

公安档案工作始终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积极拥抱新技术、新变革,在科技的浪潮中勇立潮头。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前沿技术,公安机关正推动档案资源向实战效能转化,让沉睡在库房中的档案“活”起来、“用”起来,成为公安工作的“智慧大脑”和“得力助手”。

在命案积案攻坚行动中,尘封多年的指纹档案与现代DNA技术相互碰撞,擦出了案件侦破的新火花。通过对海量指纹数据的智能比对和DNA信息的深度分析,为久攻未破的案件带来新的曙光。在风险预警研判中,海量的治安档案数据经过大数据分析模型的深度挖掘,如同夜空中闪烁的繁星,为精准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有效提升了社会治安防控能力,织就了一张严密的安全防护网。

通过建立跨部门档案共享平台,实现案件卷宗、执法记录等信息的实时调取,打破了部门之间的数据壁垒,为“情指行”一体化作战提供有力支撑,极大地提高了公安工作的效率和精准度。同时严格落实档案保密与信息公开制度,在保障公民知情权的前提下,为群众提供高效的户籍、出入境、无犯罪记录等档案查询服务。从线上便捷的电子查询系统到线下贴心的窗口服务,从复杂繁琐的档案调阅流程优化到高效精准的服务质量提升,让档案工作既有执法的力度,更显为民的温度,真正做到服务群众、造福百姓。

四、传承启新程,奋进谱新篇:赓续红色警营血脉

公安档案不仅是业务资料的集合,更是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承载着公安机关的光荣历史和优良传统,是公安队伍的精神宝库和力量源泉。在建党百年、新中国成立75周年等重要节点,公安档案部门精心策划举办“忠诚印记”主题展览、开展“档案里的党史”宣讲活动,将珍贵档案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教材,让历史与现实对话,让传统与现代交融。

2025年3月21日,在文化古都西安,一场意义非凡的凤翔分局首任局长蒲光同志历史文献捐赠仪式隆重举行。蒲光同志自1939年投身革命,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国家和人民的事业。他曾担任凤翔游击大队政委,在1949年2月5日,带领18名队员在寺头村设伏,面对装备精良的国民党三十九军一部,毫不畏惧,凭借着智慧和勇气,成功堵击敌人,擒敌50余人,缴获大量武装弹药,为当地革命事业立下赫赫战功。新中国成立后,蒲光同志担任凤翔县公安局首任局长,在百废待兴的艰难条件下,为当地治安稳定和公安事业的起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此次捐赠仪式上,蒲光同志的家属怀着对先辈的敬重与对公安事业传承的使命感,向凤翔区档案馆捐赠了陕甘宁边区政府签发的凤翔县公安局局长委任状、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任命通知书、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陕西省民政厅颁发的结婚证等珍贵历史文献原件。这些文献,不仅是蒲光同志个人光辉一生的见证,更是公安事业发展历程的缩影。

为了更好地整理、解读这些珍贵文献,凤翔分局组织专业人员查阅了50余份与之相关的档案资料,其中有20余份当年的革命活动记录档案,详细记载了蒲光同志在不同历史时期参与的重要任务;还有30余份公安系统早期建设的内部文件档案,呈现了蒲光同志在担任局长期间为完善当地公安体系所做出的努力,从警力部署到规章制度的制定,从队伍建设到业务开展,都有着详实的记录。年轻民警翻开这些记录着蒲光同志及众多前辈奋斗历程的案卷,深刻读懂“人民公安为人民”的初心使命;从英烈档案中汲取砥砺前行的精神力量。这些跨越时空的对话,让忠诚警魂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激励着全体公安干警以更坚定的信念、更务实的作风,投身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伟大实践,续写公安事业的辉煌篇章。

五、守正开新局,砥砺向未来:擘画档案事业蓝图

在岁月的长河中,公安档案是浸染着藏蓝底色的忠诚长卷,是镌刻着法治金线的平安密码。站在历史的坐标上,公安档案工作者以守正为墨,饱蘸《档案法》的法治浓彩,勾勒“对党忠诚”的政治本色;以创新为笔,挥洒数字科技的银辉,绘就智慧档案的立体图景。从泛黄卷宗里的手写笔录到电子存储的全息数据,从传统库房的斑驳光影到智能平台的流动代码,一场跨越时空的档案革命正在如火如荼地上演。

未来,我们将持续锻造政治坚定、技术精湛的档案铁军。通过加强专业培训、引进高端人才、完善激励机制,打造一支既懂档案业务又精通现代科技的高素质队伍。深化跨部门数据协同共享,打破信息孤岛,让历史档案化作打击犯罪的“烽火台”,让实时数据成为守护平安的“瞭望塔”。积极探索档案工作与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的深度融合,开发更多智能应用场景,提升档案工作的智能化水平。

当藏蓝警色与数字银辉交相辉映,当红色基因与创新血脉深度交融,公安档案必将成为照亮平安中国征程的璀璨星河,在时代的画卷上书写永不褪色的忠诚华章。溯往昔,公安档案以墨痕载峥嵘岁月,借案卷铸铿锵警魂,既是镌刻忠诚的时光长卷,亦是守护平安的法治基石。从烽火年代的刑侦卷宗到数字时代的智慧档案,变的是载体形态,不变的是“苟利国家生死以”的赤子丹心;从泛黄笔录里的为民足迹到数据赋能下的实战应用,改的是服务方式,不改的是“一枝一叶总关情”的初心使命。

瞻前路,吾辈当以“千磨万击还坚劲”的定力深研档案法规,用“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匠心深耕档案管理,凭“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魄力推进数智转型。将法治精神融入血脉,把为民情怀注入案卷,让每一份档案都成为筑牢政治忠诚的压舱石,让每一页卷宗都化作护航复兴征程的破浪帆,以档案之力赓续红色警魂,以法治之光映照平安之路,在新时代公安事业的壮阔长卷上,镌刻下属于档案工作者的璀璨篇章,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贡献档案力量,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壮丽答卷。
【打印】 【关闭】

陕西司法公众号

法治三秦新浪微博

版权所有:中共陕西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员会办公室

办公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建工路50号        邮       编:710043

电       话:029-87293279

备  案  号:陕ICP备070003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