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治资讯 市县动态 正文

当好规矩守门人 做好心灵引航员

——西安市司法局贯彻实施社区矫正法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25-07-24 10:07 来源:群众新闻   西部法治报-政法新闻网    记 者 / 黄新航 浏览数:

“铁窗内的生活让我警醒,一定要珍惜社区矫正的机会,争取顺利融入社会。”7月初,西安市碑林区社区矫正对象李某在参观雁塔监狱警示教育基地后,深有感触地说。

近年来,西安市司法局秉持“法治化、规范化、智能化”理念,坚持“矫正一人、温暖一家、平安一方”的初心,用创新实践探索出一条兼具刚性约束与人文关怀的社区矫正之路,让法治的阳光洒在古城的每个角落。

“滴——”随着一声清脆的提示音,长安区社区矫正管理局的指挥大屏上,16个司法所的实时动态尽收眼底。今年5月,该区为所有司法所配备移动执法终端,实现身份验证、信息采集、教育学习等功能一体化操作。这标志着西安“智慧矫正”建设迈入新阶段。

不止长安区,在灞桥区社区矫正中心,“三区十八室”的智能设备让监管如虎添翼。电子定位系统精准记录社区矫正对象活动轨迹,聘请专业心理咨询老师进行全阶段测评,VR警示教育舱通过沉浸式体验让学法入心入脑。

“以前靠腿跑、电话催,现在通过‘秦矫务’APP就能完成听取语音汇报等日常基础监管,管理效率提升30%以上。”中心负责人黄儒介绍道。

从“人盯人”到“技防+人防”双轮驱动,西安社区矫正在技术赋能下不断提质增效,实现了刚性约束与柔性关怀的有效结合,也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探索出可推广的样板路径。

“感谢司法所帮我渡过难关,我现在在快递公司上班,对生活重新有了希望。”回忆起当初的困境,外来务工人员辛某满是感激。此前,他因意外受伤无法工作,未央区汉城司法所工作人员不但帮他办理续假手续,还协调1万元司法救助金,助他渡过难关。

在西安,社区矫正既是监管,又是帮扶重生的过程。

五年来,全市建成教育基地50个、公益活动基地103个、就业基地49个,形成“培训-实践-就业”闭环,切实帮助矫正对象重拾生活信心。

红色教育成为法治课堂。未央区组织社区矫正对象走进红色体育博物馆,通过革命史料感悟初心使命;鄠邑区开展“参观红军过境纪念馆”活动,用红色文化重塑价值观。“看到先辈们在艰苦环境中奋斗,我还有什么理由自暴自弃。”社区矫正对象张某在观后感中写道。

这一套多元帮扶机制,让社区矫正不仅守住了安全底线,并且拓宽了矫正对象的未来之路,实现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双赢。

“这是你的解矫手续。”今年5月,未央宫司法所工作人员把“办公桌”搬进医院,为一名骨折患者办理解矫手续。这样的“特殊上门”成为司法服务的温暖写照。

为了拉近家属与矫正对象的距离,灞桥区举办“社矫中心开放日”,邀请20余名家属实地参观心理咨询室、宣泄室,了解亲人接受矫正的环境。“原来这里不但有关怀,更有尊严。”一名家属看完“人工+科技”的监管方式后感慨道。

全市各区县都在积极创新社区矫正模式。新城区成立向日葵社区矫正工作站,专注未成年对象教育帮扶,获评“新城区向日葵政法关爱工作品牌先进单位”。

从一次次温情行动到一项项创新举措,西安社区矫正工作逐步走出一条充满人文关怀的发展道路,让法治不光看得见,而且感受得到。

社区矫正法实施五年来,西安市司法局累计接收社区矫正对象1.7万余人,解除矫正1.5万余人,涌现出“全国社区矫正先进个人”1人、“全省先进集体”3个。社区矫正已从过去的“管得住”,迈向今天的“矫得好”。五年创新实践,让这座千年古城在法治之光的映照下焕发出新的治理活力。

“站在新的起点,我们要继续当好规矩的守门人,筑牢法治防线;更要做心灵的引航员,用教育帮扶点亮希望之光,让每一个矫正对象都能找到回归社会的锚点。”西安市司法局局长苏国峰说。

【打印】 【关闭】

陕西司法公众号

法治三秦新浪微博

版权所有:中共陕西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员会办公室

办公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建工路50号        邮       编:710043

电       话:029-87293279

备  案  号:陕ICP备07000324号-2